Saturday, January 14, 2012

一件小事也可以颠倒好坏

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。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判断:一个坏人总做坏事,但当他突然做了一件好事,我们对他的看法可能马上会改变,会原谅他过去的种种,并对他做的这件好事大大赞赏,以至于认为他就成为好人了。相反,一个好人做了一件坏事,我们往往就只看到他的这件坏事,而对以往的好事视而不见,认为他原来是个坏人,甚至会认为他原来做的好事都是有预谋的。

举个例子,小说《天龙八部》中的吐蕃国师鸠摩智和少林方丈带头大哥。大家都知道前者几乎是一个大魔头,无恶不作。作为出家人,本应六根清净,一心向佛才对,可他却带着一批手下到处找人挑战,弄得江湖上不得安宁,大理段氏的天龙寺因他而再无宁日。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?在一个枯井中,鸠摩智武功尽失,而不再有争强好胜的念头,回去好好念他的经了。段誉就此原谅了他,大家也原谅了他,认为他改邪归正了。以前的事情一笔勾销,既往不咎。我们再看看带头大哥的故事。33 年前,带头大哥得到消息,辽人要进攻大宋。俗话说,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,更何况是少林的高僧呢。于是带头大哥就带领一帮江湖豪杰,守在雁门关,等待着辽军的到来。可当时等来的只是普通的契丹百姓。我们知道,当时的情况,各种信息闭塞,中原的人很可能从来没有见过辽人。于是悲惨的一幕就发生了,这也造就了乔峰悲剧的一生。这是错事其一。其二,带头大哥犯了佛教中的戒律之一,与叶二娘有了私情,生下虚竹。我们姑且不看他做这些事情的原因,就算是他做的坏事。他一生做了两件坏事。可是他做的好事呢,小说中没有直接提到。可是单从少林方丈这一头衔来看,他应是好人中的好人。那他的结果是什么呢?少林方丈被杖责吐血而死。

简单说来,一个坏人,做了好事,他的一切坏事不但不被惩罚,反而因这件好事,赢得了很多的表扬。而一个好人,做了坏事,他的所有好事不但不被承认,反而因这件坏事,得到的惩罚远远比坏人做同样的坏事得到的惩罚严厉得多。这样看起来很不公平。同样是好事,为什么坏人做了效果就不一样?同样是坏事,为什么好人做了结果又不一样?佛教有云: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”。对于十恶不赦的人,有了向佛之心,便可成佛。鸠摩智算是要立地成佛了。可是佛教的清规戒律又说了,犯了戒是要受惩罚的,甚至要受非常严厉的惩罚。少林方丈这样的高僧看来是成不了佛了,可能还要下地狱也说不定。我们常有成语,“一着不慎,全盘皆输”,“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”。再好的东西,只要有了一点点瑕疵,它便不再是完美的了,甚至还不如一样不好的东西。生活中的种种迹象都表明了我们的这种看似很奇怪的,很不公平的倾向。也许有人说,人性本恶吧,或是人就是自私的吧,或人都是追求完美的吧。

实际上,当我们去掉这些主观的因素,将好与坏当作是同样的东西时,我们就会发现,我们实际上并不注意好还是坏,我们注意的是从好到坏,或是从坏到好。也就是说,我们注意的是好与坏之间的变化,而不是好与坏本身。

Monday, January 9, 2012

两个人一起久了...


两个人一起久了,女的会越来越爱男的,男的越来越随便。男的会说女老是胡思乱想,女的就说男已经变了不像以前那么宠她…其实大家都没变,只是时间变了,因为彼此关系变亲密了,习惯对方,所以不会再像热恋那样,女的会胡想,无论如何请不要对爱情偷懒,否则只有平淡.然后矛盾争吵再到分手。

刚开始的时候,他什么都不介意,不介意你的过去,不介意你的坏脾气。然后有一天,他开始介意...他曾经说过不介意,那一刻,你感动得抱着他流泪。谁知道,时日过去,他忘记了自己所说的一切。人在得不到的时候,什么都可以不介意。得到之后,什么都有点介意。----------这是爱情,希望你不要太介意。

初相遇的时候,一切都是美好的,所有的时光,都是快乐的。即使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,也甘心消受,因为抱着憧憬,所以相信一切只会越来越好。人生若只如初见,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,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、倾情。忘却也许有过的背叛、伤怀、无奈和悲痛。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。

伤心没有用,如何让自己好好地生活才最重要,爱情虽美,却不是生活的全部。天长地久,海枯石烂的爱情微乎其微;相濡以沫,白头偕老的婚姻却随处可见。离去的是注定今生错过;而属于你的,一定在某一个地方等着你的出现。

Wednesday, January 4, 2012

Bye 2011 Welcome 2012

2012 all the best in me ... better than 2011 HUAT AR !

改變不了的事情,只有改變自己的心情
誰都沒有完整的人生、誰的生命中都有遺憾、 人的一生中、雖有很多完整的內容、 但也有許多殘缺的碎片、那些碎片拼湊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、 那些碎片也讓我們學會了包容與理解、學會了放棄與釋然!

智慧的人是學會「放下」、
智慧的人是學會「放下」、
而非擁有當你想要擁有一切、
即是失措的開始求教者:
人因為一無所有、才要努力去追求夢想、讓自己美夢成真;
人要奮鬥、才不會讓別人看不起;
人要發揮其潛能、來證明自己的實力。
為何某人會如此說呢?
某人回:人因為「想求」而苦、若無求--苦從何來。
人因為「想要」而苦、若無要--苦從何來。
人因為「享有」而苦、若無有--苦從何來。 
有智慧的人一聽、便知那是積極的人生態度;
不瞭解之人一聞、以為這是消極的觀念。
所謂;無為、無所不為、
有為;無所能為請不要誤解其中之意。
譬如:
學會放下心中『罣礙』、就能事事無礙。
學會放下心中『執著』、就能通權達變。
學會放下心中『貪念』、就能知足常樂。
學會放下心中『傲慢』、就能虛心求教。
學會放下心中『恐懼』、就能心安理得。
學會放下心中『忌妒』、就能欣賞別人。
學會放下心中『憎恨』、就能寬恕別人。
學會放下心中『煩惱』、就能一切自在。
能學會放下而得到更多智慧、這才是不簡單的一念之間。